hihilulu 编者按: 白乐桑教授在hihilulu 教师培训营里多次提到在教学中老师的换位思考, 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展开教学的重要性。 白教授特别把他2015年在国际汉语教学论坛上的讨论文章分享給hihilulu并授权再次发表。 文章虽然已经发表经年, 但是其中的真谛仍然恒久不变发人深省。 文章比较长, 我们在此分集发表。
白乐桑教授第一次发表本文的编首语:
"人因思维能力与思想而高贵。人在任何背景之下都能进行思维活动,可要付出的代价之一在于他经常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就会产生井底之蛙似的眼光狭隘,也会产生“庐山现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宋诗名句的意思是指,由于主观上的障碍而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因此需要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具备换位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学科的核心动力都在于自身不断的建设与完善。除了微观研究(各种言语活动的教学法、汉字教学、课堂教学、词汇、文化暨语法教学、教学评估、学习动机等个别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迫切需要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的宏观研究,其中包括汉语教学本体论以及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育史。宏观研究应该与微观研究领域保持距离,客观分析学科所经历的发展危机和所面临的认识论障碍。换句话说,汉语二语教学的研究者需要从“庐山”中走出来,需要站在“庐山”以外的位置上观察和思考,对知识进行考掘工作。
感谢参加本栏目讨论的同事,站在“庐山”之外的不同位置来探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庐山现象”。"
一、学科认识论障碍与“庐山现象”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中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诗的语言与意境阐释了一个道理:要整体地、全面地认识问题,要避免以局部经验为依据导致的错误,就要与我们认知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引此理自省,我们将“庐山现象”定义为:是局限于自我经验,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对周围事物及自我情况缺乏正确分析的“封闭思维状态”;是自己的环境及范围缺乏必要的距离和清醒的认识而导致的对外在事物作出错误判断的“狭隘思维模式”。
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个学科在其产生、巩固、并逐步发展直至发生质变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发展中的曲折、低谷甚至倒退,面对种种危机与挑战,学科认识论在曲折中成长、发展,直至发生断裂,产生质变。学科认识论的断裂,是学科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与标志。而如若学科的发展遇到认识论障碍 ,则会面临发展危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认识论断裂发生在二十世纪后半叶。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该在高等学校中设立培养这类师资的专业,并陈述了建立这一独立的新型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的意见得到与会语言学家的认同和支持。会后发表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中写明:“要把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材。” 这标志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认识论的断裂 (质变),标志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新兴学科确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随后进入了学科发展阶段。
然而,随着学科的发展中问题的凸显,我们发现许多“前科学”观念还在阻碍着学科“科学精神”的形成,学科认识论中的障碍为学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些 “障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意识形态、文化、教育观等等。而这些障碍的成因,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没有走出“庐山”,没有保持一定距离的科学审视,而无法做出更为科学的认知与判断。这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庐山现象”。
2023 hihilulu & 白乐桑国际汉语教师冬季线上培训营授课现场